tel 咨询电话: 133 0719 7726
tel_m
您的位置: 首页 > 武汉声屏障

  事实上,北京也曾出台杜绝此类不文明的举措,那么“静音令”效果如何?记者实地采访发现,乘客的直观感受都是:不和谐的声音真的少了。

  12月1日13时至14时30分期间,记者随机选取三条地铁线号地铁正值午间高峰期,记者看出地铁内有4位乘客存在电子设备外放的情况;10号线位乘客声音外放;而地铁8号线位乘客用手机外放短视频。

  不过记者发现,虽然他们有外放,但声音很小,只有邻座能隐约听到。而其他乘客在使用电子设备时,都会佩戴耳机或静音播放视频。

  记者在站内随机采访了7位乘客,其中5位收房的人说,都曾遇到过地铁外放手机的现象,不过他们均表示,近期地铁中手机外放现象有所好转。

  10号线乘客李女士和记者说,以前坐地铁时,几乎每一次都能遇到有人在用最大音量外放音乐,在一旁坐车时,甚至能听到喇叭“劈裂”的声音。

  李女士说,当时地铁里公放的人不在少数,自己常遇到这一种现象,虽然很烦,但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惹麻烦,也只是选择戴上耳机屏蔽外界声音,和很多乘客一样低着头,不主动去提醒外放者减小音量。

  而对于“噪音垃圾”,并不是所有乘客大部分会选择沉默。张先生表示,出相关文明规范以前,外放手机的确实不少,“明知道打扰到周围人了,但咱也没有依据,也没有权利去叫他们把手机关上,可文明规范出台了就不一样了,咱有底气了。”

  张先生表示,如今自己遇到这一种情况时会区分对待,如果车厢内相互聊天的人很多,整个车厢比较喧哗的话自己是不会去阻止电子设备外放的,但如果车厢内人数很少,自己会去提示外放者把手机静音或调小音量。他认为,文明规范就是为了保障大家利益的,虽然是自觉遵守,但每个公民也都有帮助维护的义务。

  焦女士刚刚参加几年工作,她告诉记者,这几年自己平时全靠坐地铁上下班,经常会遇到有乘客手机外放的情况。“大多都是四、五十岁的男性放着‘土嗨’视频,或者是担心信号不好,扯着嗓子打电话的人吧。”她说。

  “上下班路上本来就身心俱疲,加上人多,遇到这样的人会更恼火。”焦女士告诉记者,最近一次自己在车厢里就曾遇到过老人接打电话外放的现象,但老人明显有些耳背,对电话内容听不清楚。“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虽然我可以理解,但是仍然会很不耐烦,觉得很吵。”

  而大学生小胡则表示,随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流行,在公共场所的手机外放造成的噪音侵扰慢慢的变成了一大危害,尤其是在本身就相对嘈杂的地铁运行环境里,这些外放声音的影响无疑会促进加重。但对地铁车厢内老人因听不清而外放电话的行为,年轻人给予老人的不该是不耐烦,而应该去给予更多的体谅和帮助。小胡说,自己更愿意去帮助老人复述电话内容,帮助老人更快地听清内容。

  记者随后采访了一位地铁安保人员,他表示地铁工作人员、文明乘车监督员以及乘务员在发现有外放不文明行为时,都会上前劝阻,乘客也可以让车厢乘务员出面制止。

  但他也表示,在实际管理中苦于工作人员数量有限,且外放情况大多发生在高峰期,工作人员走动困难,所以没办法保证每个不文明行为都被及时制止,“如果其他乘客觉得被打扰,也鼓励上前劝阻。”

  该工作人员表示,如果碰到不听劝阻或者态度恶劣的,他们会用值乘记录仪拍下视频,向上级汇报,再进一步处理。但这种方式实践起来相对较难,举报他人需要取证,当场“抓”住不文明行为人,其实挺难的。“因为很多人知道这样做不好,所以故意躲着,其实越是这样的人,周围乘客站出来指责他,越有效果,全民监督比我们制止管用得多。”

  地铁外放声音这种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于违规的“风险低”“成本小”,如何权衡、如何有效监管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社会学家储朝晖认为,地铁里属于人员密度大的公共空间,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声音自然也在密切接触间相互传送。

  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问题,公放自己想听的声音,不考虑他人感受,属于基本道德问题,但同时有很多人对这方面基本意识也相对单薄。

  “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乘客本人,并不在于是否有禁令或规范对其进行约束。”储朝晖表示,惩罚措施制定合理与否的评判,建立在所有人都已经了解这一个政策的基础上。禁令和文明规范,是一种道德他律的方式,只能作为一种提示,终究是要提升乘客自身的道德约束感,这些简单的手段更温和也更有效。他认为,如今北京地铁上手机公放情况有所改观,正是证明了市民自觉、自律意识的提高。


相关产品

其他文章


X 开云体育官网是什么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13307197726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