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咨询电话: 133 0719 7726
tel_m

产品展示

产品详情

  在交通运输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技术升级和产业变革,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投资机遇,主要在交通能源、装备、建筑、物流、生态等方面,有可能都是数十万亿元级的规模,因此在双碳背景下,交通行业将会迎来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而城投企业也将在变革中迎来新的机遇。

  交通是由运输消费需求、运输工具、能源、基础设施、交通系统五个基本元素构成的,因此交通的双碳目标实现将会从运输需求管理,交通运输工具更替、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变革、交通系统升级五个方面展开,对照这样一个结构,城投企业在交通领域实现发展主要的途径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考虑:一是用新技术赋能交通基础设施,依托技术方法节能减排,二是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投资交通低碳新兴起的产业,通过运营服务促进零碳交通发展;三是打造智慧交通,建造智慧城市大脑;四是积极使用金融工具,畅通投融资渠道,集社会之力共促交通双碳目标达成。

  从交通减碳路径出发,交通行业未来将形成从供给与需求出发,资本与市场对接,相互连通,低碳化、智能化的零碳交通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能够准确的看出,城投公司能够从四个方面寻找投资与发展机遇,在双碳目标加持下,实现交通业务的转型升级。

  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指出,要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空域等资源,加大岸线、锚地等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利用效率,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降低交通系统的碳排放的路径之一是空间性减碳,一是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减少人们的出行需求或提高出行的效率;二是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实现同等的出行距离低碳排放量的目标。因此,双碳的背景下,未来区域交通网路一体化发展将会是交通网路基础设施建造的重点方向。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及《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对交通供能场站布局和建设在土地空间等方面予以支持,开展多能融合交通供能场站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试点示范,推动车桩、船岸协同发展。利用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建设新能源设施。未来公路枢纽场站建设完善,推动农村客运与物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仍将持续扩大,以四网融合为主线,减少换乘碳排放,大幅度的提高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占比。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正在以交通枢纽无缝衔接、服务一体运营为建设重点,实现各种交通工具的互联互通;铁路方面,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趋向于市域(郊)铁路网络打造,扩大城区与郊区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能力,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城市内部要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BRT)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构建“轨道+公交+慢行”城市低碳出行系统。而在物流方面,未来物流行业将迎来运输结构的调整优化,全力发展货物运输多式联运发展,公转铁、公转水将成为物流运输趋势,水路、铁路的比例将得到非常明显提升,特别是提高铁路、水路大宗货物运输承担量,港口铁路集疏运量和集装箱多式联运量上涨的速度,着重重点区域运输结构调整。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实现低碳、零碳,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空间协调,最大限度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通过实现实施交通生态修复提升工程,改进施工工艺,从源头减少交通噪声、污染物、二氧化碳等排放,加大交通污染监测和综合治理力度,加强交通环境风险防控,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实现基础设施工程的节能减排。

  如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采用成品橡胶沥青、温拌沥青、拌合楼油改气、沥青路面智能施工等低碳技术,其中沥青循环使用技术已较为成熟,包括就地冷再生处理技术、热再生处理技术、厂拌冷再生处理和热再生处理等多种方式

  声屏障材料方面现已出现NAMF技术、太阳能光伏声屏障、砌体文化墙式声屏障等技术;同时还有各类集中供电技术,智能张拉、智能压浆、预制场循环养生池、水泥存储罐防扬尘技术、桥下植草、边坡挂网绿化防护、便道喷洒扬尘抑制剂、机械设备设置尾气净化装置等技术。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沿线等碳补偿绿化带技术,实现基础设施沿线区间之内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达到均衡;水环境敏感区设计技术,对于水敏感区域加强防范,要最大限度上规避水环境敏感区域,没办法避免的要在建设过程中立即处理废水和废渣,尽可能减少排放。

  交通产业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要加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新能源、清洁能源装备设施更新利用和废旧建材再生利用,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

  目前,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全球具有领头羊,未来除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新能源轨道车辆还将会出现新能源动力船舶以及航空工具,而氢燃料电池或替代能源等方式的市场也会迎来发展机遇。

  例如2021年1月2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氢燃料混合动力机车成功下线。其设计时速达到每小时80公里,持续功率700千瓦,满载氢气可单机连续运行24.5小时,平直道最大牵引载重超过5000吨,相较内燃机车,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每万吨公里减少碳排放约80千克,没有一点污染物的排放,也不用重新架设取电网,相较传统燃油和电力机车,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地铁、隧道、矿区等环境下使用优势越来越明显。同年2021年10月29日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正式在内蒙古自治区锦白铁路大板东站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在新能源领域实现由产品开发到实践应用的重大跨越。而世界首列氢能源有轨电车早在2015年3月19日就在青岛下线。

  而交通运输沿线的基础设施能源创新上也是减碳的重点领域。如上海地铁车辆基地于2020年4月实施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首年就可产生绿色电能约784万度,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793吨,相当于种下了近32万棵树木。雄安高铁站屋顶光伏发电于2020年12月25日正式并网发电,每年可为雄安站提供58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可减少燃煤消耗1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吨。广东省佛山市地铁三号线运用新能源移动钢轨闪光焊轨机进行钢轨焊接作业,该作业机器放电响应速度快,功率密度大、循环寿命长的特点,极大地改善了轨道交通行业的施工作业环境,消除了焊接作业人员在地下、长大隧道等施工环境下柴油发电机组带来的噪声及有害尾气的侵害。

  可以看出,在双碳目标背景,在国家规划下交通基础设施将形成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新兴技术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节能减排的赋能十分重要,城投企业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技术门槛较高,技术获取不易的壁垒。其中成品橡胶沥青、温拌沥青、拌合楼油改气、沥青路面智能施工等发展较早的低碳技术已处于成熟阶段,较为容易获取,而NAMF技术、太阳能光伏声屏障、光伏地铁基建、氢燃料混合动力机车等技术难度高、研发时间长,建设过程复杂难以取得。

  城投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选择央地合作、与上下游产业链设备制造商达成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与研究院高等学府共同开发合作、技术购买等方式获得相应技术,资本雄厚的城投公司能够考虑并购收购相关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打造零碳交通基础设施建造产业链,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降低绿色溢价。

  如2019年招商公路通过创投基金,与国家电网集团旗下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了招商国网绿色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充分的利用高速公路、物流园区、港口等交通场景闲置用地,建设公路沿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探索高速公路快充和换电,推广商用车电动化并提供配套能源配给服务,目前已在北京、天津、安徽、辽宁等省市先后落地相关业务。招商国网为京礼高速延崇段提供了绿色供电试点示范方案,在其部分隧道间桥梁遮雪棚、阪泉服务区屋顶等场景,布设了容量为1244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长方形、宽大成片的太阳能电池板整齐铺排在屋顶和遮雪棚上,未来年均预计输送太阳能清洁绿色电力约117万度,年节省标煤耗约374吨,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163吨,为京礼高速成为交通运输部第一批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作出了贡献。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的基础上,融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高新IT技术,通过高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提供实时交通数据下的交通信息服务。大量使用了数据模型、数据挖掘等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智慧交通的系统性、实时性、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以及服务的广泛性。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王志清曾表示,要以智慧交通建设为依托,持续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率,推进数字化的经济、共享经济发展;以绿色智能技术发展为目标,构筑新型交通生态系统。利用数字通信、人工智能、自动化、大数据等技术,可更好地了解人们的不一样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引导交通行为向更可低碳、更可持续的交通模式改变,以实现未来碳中和的目标。

  基础交通设施智慧化。一是运输道路基础设施规划中采用建筑信息模型、路网感知网络技术,并实现关键信息的主动安全预警,推进全要素、全要素的转型。二是基础运输设施加大大数据建设,引进智能视频分析、智慧路网云控平台、ETC十北斗开放式自由流收费、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如浙江省内杭金衢高速萧山东收费站至诸暨收费站段的设备物联改造,充分的利用智能传感器、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高速公路的隧道、服务区、管理处、收费站等场景的水、电、气、风、光、储、充、烟感、温感九大类目的能源数据,并分析能源去向,实现能耗精细化管理,实现了高速公路双碳数字化能源管理功能。

  建设交通网大数据中心,多源融合全要素感知数据,实现全国路网的兼容共享,交通数据的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同时推进交通行业数据内部与外部数据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开放。交通网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如打造云网融合的智慧路网云控平台,可快速提升公路交通大数据智能应用水平,有效支撑公路网运行管理与服务工作。治超监控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全网联防联控、全时有效监测。公路交通情况调查体系的完善将实现道路交互与通行情况观测站的全自动化。

  同时,建设智慧高速服务区,智能铁路交通枢纽,智慧港口、智慧机场等节点枢纽综合体的“智慧大脑”。智慧交通综合体的“大脑”由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调度中心组成,可全面连接枢纽综合楼、首末站、中途停靠站等建筑设施,同步运用道闸系统、防护系统、人流监测系统、车载终端系统、智能站牌系统等技术,实现枢纽智能化、节能化,低碳化。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划,划定了大量车联网覆盖道路。希望能够通过建设智能网联先导区,以局部试点带动未来城市的智慧交通整体布局,加快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多地形成了标杆案例。

  如全球建设应用顶级规模的新型数字交通大数据平台就建在重庆,即由重庆市城投金卡信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新型数字交通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该平台革命性、创新性地应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实现车牌、行驶证、驾驶证的数字化管理,该技术能精准采集时速250公里内的车辆信息,实现秒级计算,4秒内可将数据传输至各应用终端及路面警员PDA上,具有识别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承载信息量大、受环境干扰小等特点。该平台可日均采集4200多万车次,累计采集量420多亿,建设应用规模全球最大。已建成四级网格化机动车电子标识智能复合采集点(RFID+视频)8000多个(持续建设中),是当下全国唯一省级范围、机动汽车全域数字感知、数字采集与海量数据处理的新型数字交通大数据平台,日均采集4200多万车次,累计采集量420多亿,建设应用规模全球最大,政用、商用、民用成效显著,处于国内领先及世界领先水平。在疫情防控期间向各职能部门推送34074辆湖北籍车辆信息。同时通过开展车辆动态数据分析8.12亿条,为疫情防控及复工后中心城区保障交通畅通、研判疫情走势、精准调度等提供基础数据。

  目前看来,智慧交通的建设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及较高的行业门槛,适合实力强大的运营企业组织。同时,前期投入也较大,因此智慧交通项目对于所在无人驾驶、智能交通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意义,大于对企业的营收推动作用。城投企业可结合自己优势,从“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等流程上,支持智慧交通建设,加强城市交通大数据中心承建和运营,有效地为政府化解困境。同时从市场方面出发,坚持产业聚合的发展思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主体优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态,可参与环节包括例如大数据中心、智慧灯杆、智慧道路等。

  借鉴其他发达国家交通运营的经验,双碳目标下交通行业中交通综合体运营、新能源交通工具及配套设施、绿色旅游、交通产业园、低碳物流等都有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

  交通枢纽综合体包括服务区、场站、收费站、机场、车站、换乘点等。近年来,交通运输节点的开发和利用慢慢的受到重视,合理规划综合体区域位置,建设综合运输枢纽,开发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经济业务,能够更好的降低碳排放,提高综合利用率。

  大型综合枢纽中可积极拓展物流、广告、旅游、购物中心等业务,如大兴机场场站商业区引进品牌多达300家,打造了国内一线精品、丝绸之路、千禧时代、中心岛区、香榭大街、米兰大道6个贯穿中西文化的主题商业区。江苏高速公路宜兴、常州等服务区打造沉浸式场景,引入沉浸式娱乐,吸引出行消费。在综合枢纽中在换乘期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吃喝玩乐、住宿、购物等多元化经营项目、服务功能多样化。

  中型综合枢纽如地铁站点等,可积极打造站场综合开发体,在站点周边做综合开发利用,让站点成为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在这方面,香港的TOD模式最具代表性,上海、成都、广州的一些车站中心广场设计也借鉴了香港模式。如成都天府新站TOD项目打造与国际国内紧密合作的高端商务区、创新聚集地,建设成为集交通枢纽、商业开发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而小型交通枢纽节点则可全力发展广告业务,小型站点往往相对简单,可充分的利用场站空间,建设电子屏、海报位等,实现空间充分利用。

  一般由交通类城投企业负责运营管理,板块主要参与者为机场集团、交投集团、铁路集团等相关产业管理企业,也有部分建筑城投公司参与其中,而社会资本则可进行承包或通过运营企业搭建的平台参与到综合商体运营当中。

  上海莘庄站立体复合城天荟TOD TOWN被认为是上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TOD项目,其建于上海闵行区莘庄地铁站上盖,总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将地铁、高铁、公交等集于一身。内含各式商业、住宅楼群,包括高低层住宅、两幢酒店式公寓、高低层商住两用楼宇、25层高的办公楼、五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当中还附设IMAX电影院和溜冰场,同时还有各种公共设施,如空中花园、博物馆、休闲娱乐中心等。交通方面接入轨道交通1号线号线(原规划)和众多公交线路,还将为沪杭高铁和金山铁路设站。

  该项目主要运营商为上海莘天置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由香港新鸿基、上海城开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专门干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及相关服务为一体的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于2010年12月,注册投资的金额28.5亿元人民币。

  双碳的背景下,交通产业园将从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研发生产制造、关键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智慧交通、交通全产业链企业聚集等方面为交通双碳助力。

  目前智能交通、现代交通、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慧交通等产业园吸引了各类城司入驻,园区按照城市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一流交通类产业园区,为区域交通发展提供技术、资金支撑,形成交通产业聚集。如成都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地处全市“中优”、“北改”、“东进”战略叠加区,聚力打造世界一流轨道交通创新基地、中国西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维保基地、面向“一带一路”轨道交通装备出口服务基地以及世界一流的航空发动机和大部件研发制造基地

  目前看来,参与交通产业园的企业以城市开发运营企业、交通类城投企业、物流公司为主,如绿地城投、浙江上三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四川交投、福建高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

  交通产业园主要有包括政府运营模式、投资运营模式、服务运营模式、土地盈利模式、产业运营模式等。政府运营模式适用于一些模式小、管理简单,发挥较为前期的产业园区。投资运营模式、服务运营模式适用于孵化有发展的潜在能力的中小企业,强化园区与企业间的合作,为园区内公司可以提供更佳的生存发展环境。土地盈利模式具有强大获利能力,为园区后期发展资金基础。产业运营模式运营商承担了调节、完善、强化区域产业链运营的作用,具备行政职能、服务职能和企业投资运营职能三种职能。前文提到的成都现代产业园就是典型的产业运营模式。

  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由蔚来与合肥市政府签署深化合作框架协议后共同打造的,运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的主体是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该企业成立于2021年3月31日,由江淮汽车与蔚来控股在合肥市合资设立,注册资本拟定5亿元,江淮汽车拟认缴51%,蔚来拟认缴49%。园区包括三个区域——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区、研发生活区及生态文化区,该产业园力在打造成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园区前期投资500亿元,规划整车产能100万辆/年,电池产能100GWh/年,预计总年产值达5000亿元人民币。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定位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不仅涉及整车、核心零部件、无人驾驶等方面的研发,还会有芯片、半导体、电机、电池等相关的配套企业入驻。值得一提的是,江淮蔚来的新工厂也落户于此,园区内包括冲压、焊接、总装、涂装四大车间以及新能源中心等配套设施,形成了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带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物流依托于交通道路网络以及生产消费需求,在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的今天,其市场空间也在日渐增长,因此低碳物流运输也是城投企业着重关注的一隅。未来,物流行业的低碳化主要围绕物流运输结构、运输工具、物流枢纽建设展开。

  货物流转方式上,要积极开展多联式运输,推进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冷链物流,在运送过程中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船、电气化铁路等低碳运输工具占比,打造智慧物流,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同时还可以参与建设物流中转、仓储设施,主要建设在交通枢纽或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附近,依托交通枢纽天然的运输功能,利用交通枢纽或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附近的边角闲置土地实施开发,结合辐射范围内的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建立仓储设备等形成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提供智慧物流等服务,可以使货物的流转在交通路网中完成,减少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

  目前看来,参与物流公司以城市开发运营企业、交通类城投企业、物流公司为主,如绿地城投、湖北交投物流集团、四川交投,福建高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城投物流控股有限公司等。行业内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有邮政、菜鸟物流、京东物流、顺丰物流等,城投企业可积极与社会资本合作,共享物流网、行业技术及资金。

  物流产业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一是物流运转需求较为旺盛,且相关收费站场、停车区等高速公路重要节点的土地资源较为充足的区域可建设或引入综合物流园区。二是物流需求相对单一且土地资源比较有限的区域,能发挥仓储、货物装卸和中转的功能,建设物流中心或仓储基地、二次分装加工厂房、物资批发贸易市场等。三是物流水平较为发达,且信息化水平也较高的地区,可以发展物流信息平台业务,推进数字化物流业务。

  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投集团”)业务涵盖交通物流、工程建设、交通设计、交通服务、交通科技、交通金融、产城融合等板块,是湖北省首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

  作为企业重要经营板块,湖北交投成立了湖北交投物流公司,运营范围有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的投资、经营及管理,交通技术咨询,物流业高新技术开发,物流网络和供应链开发,道路客货运输;货物代理、联运信息服务,仓储服务,物流咨询,港口机械设备及公路施工与养护机械设备的租赁和销售等产业。今年,交投物流集团新建了新材料配送基地项目、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港等多个物流基础设施,其中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港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国际公铁联运物流枢纽,是集中了欧班列多式联运、大宗商品现货期货物流交易基地、餐饮食材供应链产业园、大宗物资仓储转运基地、公铁水空联运基地、保税物流区、生活商务配套等核心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物流枢纽集群。

  对能源的消费是交通出行的必然,因此发展能源经济是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交通能源以化石燃料为主,双碳目标要求下,交通能源将积极向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转移,扩大占比,因此交通产业可发展的能源经济也将更加丰富。

  综合能源供给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氢能源及电动力船等成为新型交通工具,加氢、加气、充电也成为交通运输的能源需求。因此增加销售能源的种类是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及未来的能源需求情况,可采取不同的策略:

  一是加油站,商业模式较为成熟,且市场需求及利润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可以在道路路口、服务区、交通枢纽等区域,通过和石油企业合作及自营的方式创建加油站。

  二是加氢站、加氨站,目前技术还不成熟,处于探索创新阶段,但已有部分地区开始布局,如科技部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织实施的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示范工程“氢进万家”,设置了氢能动力及装备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氢能高速及零碳服务区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氢能港口关键技术集成及示范、氢能园区关键技术集成及示范、氢能车辆推广与规模化运营模式研究,可以预测氢气、氨气动力源未来将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能结合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在高速、港口、市区道路预留地选择是否创建加氢、加氨站。

  三是布局公路充电桩。目前我国电动力能源技术已成熟,电动汽车、有轨电车、铁路电力化、电动力船将会是未来的主流发展的新趋势,因此为电动运输工具配套电力基础设施十分重要。对于城投企业来说充电桩产业布局壁垒较低。我国许多地区慢慢的开始布局充电桩行业,如云南能投致力打造车桩网一体化,新能源车监管服务接入国家平台,深圳超过40家企业拥有充电设施运营商资质。市场条件尚未成熟的地区在规划中需要仔细考虑预留充电桩的位置。同时,对于充电效率要求比较高的应用场景,如高速公路、公交系统,选择大功率直流快充设备满足那群消费的人的需要,而市区、居民小区等区域为提高用电效率可选择小功率的快充。

  除了可拿来销售的能源之外,运营企业还能够最终靠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方式供企业自用、余电上网。除了在交通基础设施周围采取的光伏发电外,还可以在交通枢纽综合体、换乘站点、产业园区等场所的闲置用地、屋顶、车棚等展开,相对于路面光伏发电的可行性更高,如前文提到的上海地铁车辆基地的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产生的电能将主要为交通枢纽综合体、换乘站点、交通产业园区提供电力补充。光伏发电是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获取相应的补贴,但是需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补贴缺口较大,补贴降低标准甚至取消的可能性较大。

  能源业务以通常以运营企业自主经营为主,同时还能够直接进行外包或者与非公有制企业、外资企业合作,如特来电与深圳、上海等地多家城司合作布局交通运输体系充电桩产业,义务城投集团城建资源公司与国家电网合作建设布局充电站并共同运营区域内所有充电站。

  云南能投集团形成了绿色能源、现代物流、数字化的经济三项主业,实现了电力、天然气、煤炭、配售电、智慧能源、能源金融、能源化工、现代物流、数字化的经济等多个重点领域和子集团协同发展。集团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充分的利用政策,稳步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车、桩、网”一体化发展,投运新能源汽车3870辆,建成充电桩721个、充电站86个,如云能充广福路充电站新能源汽车可自动识别进入站点,拥有112个车位、88台大功率充电桩,平均每天充电车次约500辆、平均充电量在10000度左右,是全省最大的独立式充电站。同时云南能投打造云南省新能源汽车信息监管服务平台,现已覆盖全省16个州市,注册用户5366个、接入充电桩(枪)7029个、新能源汽车8921辆,实现了云南省不同充电设施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满足了城际交通充电的流畅切换。

  智慧停车是指将无线通信技术、移动终端技术、GPS定位技术、GIS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城市停车位的采集、管理、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实现停车位资源的实时更新、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一体化,实现停车位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停车场利润的最大化和车主停车服务的最优化。

  目前智慧停车大致上可以分为城市级、场库级和车位级三种类别。城市级智慧停车将通过政府的城市级云平台与停车企业的云平台做线上对接,形成城市中停车场“一张网”,主流上采用NB-IoT技术、LoRa技术等,通过地磁、地锁、充电桩、道闸实现信息网络串联,在物联网中并入停车设备。场库级最主要技术是车牌识别技术和不停车电子收费(ETC)技术,应用于停车场、停车库、路侧停车等小型场景,例如近年流行的“垂直循环型”立体停车库。车位级则主要是通过视频桩技术、地磁技术和智能车位锁技术等实现单个车位的智慧停车。如申奥采用的“丁丁停车”就采用智能车位锁技术,通过蓝牙技术控制车锁的升降。

  通常以运营企业自主经营为主,同时还能够直接进行外包或者与非公有制企业、外资企业合作,主要参与企业为交投集团,大数据集团等。行业内技术壁垒较高,城投企业可积极与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高校、研究院所进行技术合作。

  成都交投智慧停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成都交投旗下的二级子公司。智慧停车公司集停车场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科学技术研发、产业投资为一体,经营近5万个停车泊位,公司作为成都市公建配套停车场的接收和管理主体,目前已建成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大型停车场,管理东客站、华西坝等7个自建停车场及14个市级财政投资建设公建配套停车场,在建停车场项目有锦城广场地下停车场项目、“攀成钢”片区南区、北区地下停车场,各区县合资平台拟建停车综合体及智慧停车场16处。同时以“互联网+停车”模式构建城市级智慧停车运营平台,以停车场投资建设、网络站点平台运营、科技开发和智能停车装备制造相结合的全产业链发展为核心,形成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发展新格局,逐步从区域性停车企业走向跨区域发展与经营,发展成为实力丰沛雄厚、管理科学、品牌知名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全国一流智慧停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营商。

  交通产业智慧化、绿色化改造将产生大量的数据,种类丰富,包括车辆大数据、高速大数据、运力大数据、运政大数据、ETC大数据等。

  高速大数据的收集共享是目前全国范围车辆数据覆盖最全的国有交通大数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国有开放的高速大数据包括里程、载重、通行时间、站点、频次等重要因子,覆盖全国范围逾13万公里高速网络(西藏、海南除外),能应用在多个领域,如保险、物流等。如在已有保险企业以高速大数据为依据,开发出高速里程保、货车风险分、货车信用宝等衍生产品。

  而对ETC数据的使用也为产业链中的公司能够带来巨大效益,如识别用户偷、逃、漏费问题;定向为ETC用户更好的提供保险、加油、维修营销信息,同时运营企业还可与景区、金融机构等合作,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景区门票、住宿优惠信息或消费信贷支持,通过服务费实现效益增加的同时促进消费,政府及投资建设企业还能够最终靠分析参考ETC大数据分析高速公路的各类需求,决策新项目投资方向。

  大数据交通业务技术壁垒较高,城投企业通常自己采取自营模式,并通过并购、收购、框架合作协议、高校研究院合作研发等方式获得大数据技术,也能够使用服务外包等方式与非公有制企业、外资企业合作。

  成都交投集团所属信息港企业主要从事交通行业信息化业务的集成公司,是交投集团旗下智能交通板块投资建设、运行维护及增值业务开发主体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作为交投集团下属第一家取得市场之间的竞争资质的实施工程单位,熟悉计算机系统集成、信息安全集成及软件开发,主体业务涵盖智能交通建设运维及相关领域的施工、维护、增值业务开发等。

  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感知网络覆盖。重点覆盖“5+1”城区和市管高速、快速通道等区域道路,建设完成约14600余套视频、电警等外场感知设备,逐渐完备交通信息采集网络,保障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快速推进数据资源汇集。依托市网络理政政务数据交换平台,汇聚公安、交管、交通、城管、环保、经信等6部门及互联网公司76项数据,对外日均共享数据1.43亿条,初步建成交通管理行业的“数据底盘”。持续拓展系统应用集成。深挖政府有关部门应用场景,建设综合集成平台赋能交通管理业务,打造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TOCC)构建城市交通运行监测能力,实现交通信息互通共享,汇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地铁公交等15大类交通数据,已累计为道路交互与通行治理、公交线路优化、潮汐交通特征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疫情流调等提供约4800亿条交通数据;升级“蓉e行”提升公众服务引擎,组建了交通信息数据处理团队。

  交通产业无论是基础设施建造、能源技术革新还是后续运营管理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与,融资渠道的畅通将会加速交通产业双碳目标的达成。交通“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创造上百万亿的碳资产市场规模,目前市场内资金缺口还很大,除了公共资本,仍有巨大需求需要靠社会资本补位领域。

  一方面,我国目前为公司实现碳减排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交易碳期货、绿色公募REITs,碳债券,碳排放权抵押/质押融资等。大型城投公司运营管理上的水准较高,可采用发行碳债券,交通枢纽园区、交通新基建、交通双碳设施公募REITs等准入门槛较高,市场化成熟度高的方式来为减排项目筹集资金,进一步挖掘现代物流园区、城市TOD、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枢纽节点作为底层资产资产发行金融理财产品的市场空间。

  而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授信门槛高,可考虑利用碳排放权抵押/质押融资等风险较小的方式来进行融资。另外,市场上碳基金投资也是近年来新兴的模式,对于具有一定潜力的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可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拓宽交通运输企业融资渠道,实现项目融资和减排效益的双赢。利用碳排放权交易获利的途径分为两种:(1)碳配额交易。企业积极革新技术,降低单位能耗,超额完成减排任务,产生的碳排放配额剩余可在碳交易市场交易,获取收益。该方式不但可以获取一定收益,还将倒逼企业碳减排技术革新,主动使用清洁能源装备、新能源供能能技术、研发低碳甚至零碳的燃料和新设备,降低生产的全部过程污染等。(2)市场投机活动。交通运输企业利用碳市场行情报价波动,通过投机活动买卖市场配额,赚取资本差价。

  申能集团在2018年组建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市场化的碳资产管理和碳金融业务。2021年,在上海能源交易所指导下,交通银行与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太保产险达成“碳配额+质押+保险”合作,并落地全国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叠加保证保险融资业务。作为上海市重大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主体,申能集团控股电厂发电量占到上海市总发电量约1/3,天然气经营规模占到上海市场占有率90%以上,肩负上海碳达峰重任。目前该笔业务申能碳科技在碳金融融资上的一次创新探索,通过引入保险公司风险对冲机制,提高了银行碳排放权配额质押业务的审批通过率,使得碳排放权配额质押业务能够更好地适应本企业经营特点,也为后续银保合作服务碳排放配额交易提供了全新思路。

  交通产业在双碳背景下的革新是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双碳目标为城投公司能够带来了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其涉及行业覆盖面广,产业发展成熟,因此未来我国交通产业未来仍然具有十分可观的市场空间。

  在双碳背景下,城投企业在进行交通产业建设、投资、运营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产业体系调整,大宗货物运输和中长距离货运将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客运将以城市“公交+轨道+慢行”为主,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智能交通,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加氢站,岸电常态化,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等都将成为行业发展重点企业要根据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合理布局。

  二是智慧交通将是未来的主要趋势,大数据将成为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智慧交通和相关产业,包括智慧停车、交通大数据服务等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三是,城投企业在发展低碳交通业务过程中,主要盈利方式包括三种:一是参与产业链一个或多个环节,提供基础的产品或服务而获得收益;二是针对特定场景,打造产业级或者消费型应用,获取增值服务收益;三是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产业投资,获取投资收益。因此,要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面向政府部门、应用服务商及城市市民提供相关服务,探索多种盈利模式。

  四是,城投企业要从“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等流程上思考主体优势,积极把握市场机会,有效化解低碳交通建设痛点,通过发起新设、合资合作、投资并购、战略同盟等方式参与到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去,可从基本的建设投资入手,逐渐扩展到上下游产业链中去,将自身定位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者、核心平台运营服务商、关键领域解决方案集成商”是相对合理的选择。

  可以预测未来低碳交通将会为城投公司能够带来诸多挑战,但城投企业应当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市场先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相关产品

其他文章


X 开云体育官网是什么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13307197726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