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 咨询电话: 133 0719 7726
tel_m

产品展示

产品详情

  践行央企担当 共筑美好生活——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根植大连70年助力城市发展纪实

  70年前,一支来自五湖四海、充满朝气的筑港队伍,为了新中国的海防建设,毅然来到大连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时光荏苒,70年犹如白驹过隙,这支队伍在大连留下了辛勤的汗水和坚实的足迹。这些伟大的建设者就是中交一航局三公司的全体员工。70年的耕耘和奉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干一流的,做最好的”理念,为大连的城市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新中国组建的首批专业筑港队伍,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始终是大连人民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悉心哺育、寄予厚望、委以重任的一支子弟兵。

  70年来,数代航三人承担了大连沿海所有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和包括全国首例湿法船坞、首座航母船坞、首个梳式岛堤、首座双层公路跨海桥在内的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星海湾大桥、挑月桥、振连路等诸多市政作品,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大窑湾集装箱枢纽港、北良散粮枢纽港、新港油品码头、大连LNG码头等40余项大型港航工程,为大连高质量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乃至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贡献了航三力量;中老铁路、京新高速、阿布扎比哈里发港、迪拜哈斯彦电站等“一带一路”重点工程,见证了大连建设者勠力推动国家战略落地的奉献担当与赤子情怀。

  “以前去东港,要绕一个大弯。海底隧道开通后,5分钟就到达对岸,太方便了!”大连市出租车司机崔师傅兴奋地说。2023年5月1日,大连百姓翘首以盼的城市南北交通大动脉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正式通车。这条在中国寒冷海域沉管隧道建设的开山之作,有效破解了大连C字形结构交通瓶颈,将繁华的中山区与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的甘井子区越海相连,为大连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为了建成这条交通大动脉,航三人从始至终坚持自主创新,成功破解了寒冷地区海工混凝土结构百年耐久性难题,创下我国乃至世界沉管隧道施工史上诸多“第一”和“之最”,为世界沉管隧道建造贡献了中国力量。

  大连湾海底隧道长5.1公里,是我国北方首条跨海沉管隧道,由18节平均重约6万吨的沉管对接而成。为了预制这些庞然大物,项目团队建设了约20万平方米的国内最大沉管预制场,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可同时预制6节沉管。

  中交一航局三公司信德检测公司经理孙悦锋和混凝土打了20年交道,她坦言:“打造百年不漏水的海底隧道,需要混凝土强度高、防水性高、耐久性强,这并非易事。”孙悦锋跑遍了大连市20多家骨料生产商,收集到50多种骨料,并根据样品设计出上百套混凝土配合比方案,但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经过反复对寒冷海域机制砂混凝土特性进行研究,孙悦锋带领团队建立寿命模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预测理论模型,在成百上千次配合比试验后,团队终于探索出机制砂作为海工混凝土砂石替代的具体参数,这相当于破译了极寒条件下混凝土的配合比密码。

  沉管高品质预制后,就要给它们在海底造一个平稳的“家”。大连湾海域地质属于典型的水下喀斯特地貌。海底爆破团队在摸清沉管基槽岩层分布情况和不同岩层的特点后,制订了实施工程的方案。“先用多波束三维测量给爆破船当眼睛,把定位误差严控在10厘米内。然后设计不同距离的梅花形孔位装药,像切蛋糕一样把基础分层。边坡附近还设有岩石减震带,防止底层爆破对坡度的冲击。”中交一航局三公司船舶分公司总工李义彬介绍。900余天作业,团队完成了近两个水立方场馆大小的施工方量,用厘米级精度为万吨级沉管建起“最安稳的家”。

  2022年8月5日子夜时分,E18管节水力压接顺利完成,标志着大连湾海底隧道全部管节完成安装。海底沉管安装结束,隧道贯通仅剩关键的最终接头。

  “这是我国首次采用顶进节段法,可实现最后一节沉管由水下对接到陆上对接的全新转变,安全便捷高效。”时任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海隧整体的结构项目部总工程师张超自豪地说,“顶推过程就像推抽屉一样,将陆上浇注好的节段暂时顶推至外部套筒内,在最后一节沉管安装到位后,再将现浇好的节段推出来,与E18紧密对接,实现了海上沉管段与陆上现浇段的顺利贯通。”

  大连湾海底隧道向北延伸便是7公里的光明路延伸工程。“光明路隧道是延伸工程的重要控制性工程,施工环境复杂,附近是石油化工区,施工安全风险极大。”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光明路项目部经理栾晓强在接手项目后,就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

  “光明路隧道是东北地区首个非爆破施工的硬岩隧道,我们引进了国内功率最大、吨位最大的悬臂式掘进机铣挖施工,以硬碰硬的方式克敌制胜。”栾晓强说。尽管有先进设备加持,但岩体异常坚硬,施工常常因更换截齿而暂停。“我们多次召开咨询会和专家评审会,最终创新推出超前导洞扩挖法,提前95天完成双线贯通。”平日不爱笑的总工程师刘振山面露笑容。

  刘振山信奉一个理念,干技术的就是要破解难题。他说:“201国道互通跨沈大线公铁立交桥与沈大线米,为降低桥梁实施工程对既有路线的影响,主线桥采取转体施工法建设,这是我职业生涯第一次。”6500吨的桥梁耗时1小时18分钟,精准完成75.6度的逆时针旋转,以毫米级精准对接新建桥墩,实现了大连地区转体桥梁实施工程零的突破。

  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还应该要考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百年码头是大连的工业遗产,距离项目陆域桩基仅10米。“如果桩基在施工中出现歪斜,或者打桩塌方,对码头结构造成影响,损失将不可估量。”时任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海隧陆域项目部总工程师付博展示起他的“宝贝”,“这是新型干湿两用超声波成孔质量检测仪,用它替换传统检测仪,有效解决了数据失真问题,保证了桩基垂直度。”

  在路面沥青摊铺过程中,为提升车辆雪天行驶安全性,在部分坡度较大的路段应用“低冰点路面技术”;在立交桥穿越沿线敏感区域安装全封闭声屏障,降低高架行车产生的噪声“我们修的不仅是路,更是贴近民心的纽带,给市民带来福祉。”栾晓强笑着说。

  根植大连,心系民生。在70年的奋斗时光中,航三人与这一座城市相融相和,与这一方水生共长。在群众最需要他们的时候,航三人就出现在那里。疫情期间,航三“蓝马甲”成了小区里的快递员,他们走街串巷,按时送达每一份防疫物资;他们化身“大白”,协同社区一道肩负起扫码检测工作。

  西岗区城改项目建设中,航三人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为孤寡老人送去节日慰问品,并主动帮忙修葺漏雨窗台,用善举温暖了人生的夕阳。三九天冰窟救人的,是默默不语的航三人;关爱“星星”的孩子的,是念念不忘的航三人;慰问福利院老人的,是惺惺相惜的航三人且行且歌,善良勇敢的航三人以足迹书写青春,用善意化作温暖,于这一方天地感受人间四季冷暖。

  2023年1月,公司承建的大连市西岗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三期一标段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大连又一惠民工程正式落地。“几十年的老房子如今旧貌换新颜,越住越舒心啦,老旧小区改造真是为群众办了件实事!”提起小区的变化,居民们忍不住夸赞起来。

  “我们前期进行当地考验查证时,楼体墙皮脱落严重,楼道窗户年久失修,房屋保暖效果极差,可以说是四处漏风。”中交一航局三公司西岗区城改项目部总工程师曾庆春介绍。

  对此,项目部结合“先民生、后提升,先急需、后改善”的改造原则,加强完善配套功能,合理布置空间,使小区旧貌换新颜。为了更好地服务项目和居民,项目部党支部秉承“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专门成立了爱心保障服务队,对小区需要帮助的居民进行帮扶,84岁的李奶奶就是这里面一员。

  李奶奶是大连香炉礁街道香川社区的居民,面对窗沿漏水这样的“小事情”,老人听说项目部承接了政府“暖房子”工程,便找到项目部寻求帮助。

  看到李奶奶手足无措的样子,时任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崔旭生第一时间联系服务队队员于虎,并转告李奶奶,虽然这并不在施工范围内,但是大家会想办法帮她修复的。

  一大早,爱心保障服务队的成员们就来到李奶奶家,一边修复窗沿,一边陪着老两口唠家常。谈话的间隙,大家才知道夫妻俩仅靠着不多的退休工资生活,两个女儿都在外地。为了能对老两口进行长期帮扶,于虎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李奶奶,并叮嘱她日常有解决不了的大事小情,随时给他打电话。

  像李奶奶这样的空巢老人,在香炉礁这样的老城区还有很多。上门解决墙皮脱落、墙面返潮问题,帮助老大爷修轮椅,自掏腰包协助社区安装路障爱心保障服务队犹如一轮“暖阳”,发散着自己的光和热。

  春节前,爱心保障服务队成员又来看望李奶奶一家,送来米、面、油、大红枣和医用口罩。“你们给我送来年货,真是太感谢了!”李奶奶看着这群年轻人,心底涌起了暖意。“暖房子”工程,不仅“暖”了房子,更“暖”了社区居民的心。

  从成功建成新中国首座沉箱重力式码头,到用心浇注不计其数的大型工程,在与祖国基本的建设事业休戚与共的峥嵘岁月里,在以高品质工程倾力服务大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砥砺征途上,航三人七十年如一日,用心改善大连城市宜居环境、着力优化建筑施工管理质效、专注提升滨城人民幸福指数。2022年,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实现项目承揽额、施工产值双超100亿元,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初心不改的航三人将“中交的航三,大连的航三”理念落到实处,用行动践行了承诺。

  与此同时,航三人向“智”而行、向“新”发力,取得爆破、房建、港口与航道工程项目施工总承包、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先后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3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0项、鲁班奖4项、詹天佑大奖8项,缔造新中国首创技术11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1项,参与编制国家、行业、地方及集团标准规范35项,近20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企业也在蒸蒸日上中,先后荣获中国施工公司AAA及信用企业、辽宁省文明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涌现了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省、市人大代表,辽宁好人,大连好人等榜样员工。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正蹄疾步稳、华彩绽放

  2022年3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中交一航局三公司首席技能专家陈兆海榜上有名。颁奖词评价道:“他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练就了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以追求极致的匠人匠心,为大国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陈兆海毕业于天津航务技工学校测量专业,1995年进入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工作。他回忆说:“那时每天上班都坐在办公的地方里,真坐不住,就想着到施工现场去搞测量工作,那样才有意思。”怀着这样的想法,陈兆海开启了他的测绘人生。

  从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到我国首座航母船坞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工程,从我国最长船坞中远大连造船项目1号船坞工程,到我国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大连星海湾跨海大桥工程,再到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这些重大工程的背后,都能见到陈兆海的身影。

  2013年,陈兆海参建了大连星海湾跨海大桥工程。在主桥施工中,为保证大桥“两塔三跨”受力均衡,悬索安装精度要求极高。陈兆海每次组织测量放样都要带头爬上120米高的索塔顶部进行作业。由于施工海域离岸超出1公里,就算风平浪静,高耸的索塔也是摆动不停,赶上季风天气,站在塔顶更是战战兢兢。

  在大桥施工的300多个日夜里,无论是寒风凛冽,还是烈日当头,陈兆海总是第一个冲到塔顶,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成了索塔上随叫随到的“蜘蛛侠”。他还在百米高空布设下无数点线,保证了所有悬索安装均一次性完成,为国内类似工程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机器一扛,就是28年。陈兆海早已习惯了眯起左眼放线测量的生活,当采访提及怎么样看待自己的这份荣誉时,陈兆海显得有些腼腆,“我只是众多航三人的一个缩影,这份荣誉属于集体,只要保持初心,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天的每一项任务,相信平凡的工作也能创造辉煌。”

  心底无私天地宽,在这座繁华与温暖并重的城市里,航三人正同心同行,扎实践行“让世界更畅通、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用更高水准的建筑管理能力为大连打造更多高品质的城市地标,用心浇注滨城人民的满意度,为大连勇当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辽沈战役”急先锋贡献“航三力量”。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一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相关产品

其他文章


X 开云体育官网是什么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13307197726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